再聽一次 感受不同 ——參加普通話培訓班心得體會
作者:
陳雅馨
來源:
行政辦公室
發(fā)布時間:
2019-10-28
10月28日,我參加了省直機關黨校舉辦為期3天的普通話(第二期)培訓班,最開始拿到培訓資料的時候,我很茫然,培訓材料似乎跟我所知道的材料都對不上號,帶著問號我走進教室,開始了學習。
第一堂課講的是語言情感,上課的老師是四川電臺的招楊老師,說實話并不知道他是誰,但從客觀上評價他的聲音很有磁性,讓我可以繼續(xù)聽他講的內(nèi)容,招楊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普通話的定義、來源、以及我們國家漢民族的七大方言區(qū)。他糾正了一個大家對普通話理解的誤區(qū)“北京話就是普通話”!其實不然,北京話只能說是比較接近普通話,只在一些讀音尾綴上有差異,但北京話并不是普通話。普通話實際是比北京話為標準音,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,普通話是以典范的現(xiàn)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(guī)范的現(xiàn)代漢民族的共同語。招楊老師用他的風趣幽默來調(diào)節(jié)上課煩悶的氣氛,利用四川、河南、東北等多地方言和普通話,向學員們演示方言讀文章和普通話讀文章的差異,在老師演示的過程中有很多學員都在跟著小聲的練習。通過這堂課讓我們知道朗誦詩文和朗讀詩文的差異,要注意語言的連貫性,不要刻意斷句、強調(diào),要先了解文章的內(nèi)容,抓住文章想表述的情感,正確表現(xiàn)文章的意思,讓任何一個聽到的人即使不看文章也能深有感觸。
另外一位來自四川傳媒學院的楊蘇老師則是給大家講聲母、韻母的正確發(fā)音及方法、正確發(fā)音位置,如舌尖音、舌尖前音、舌面音、翹舌音、平舌音等。楊蘇老師舉例子來找差異,大家瞬間就能理解老師講的內(nèi)容,從開始大家不敢張嘴發(fā)聲,到大家跟著楊蘇老師小聲練習,到大家讀完詞組由楊蘇老師來糾正錯誤,大家前后的轉變讓我想起當初我最開始學習的時候也是這樣,從怕——小聲——大聲,潛移默化的改變,讓你更能聽進去老師講的內(nèi)容,也知道什么是對的,什么是錯的,錯在哪里,怎么糾正。
3天的培訓學習,讓我重溫普通話的語言發(fā)聲及表達,但這一次聽,卻和以前在學習的時候有些不一樣。老師講的內(nèi)容雖然沒有在學校接收得多,也沒有那么系統(tǒng),但似乎這一次卻沒有以前在學校聽老師講課時那么浮躁、那么不耐煩,也許是年齡增長了,能靜下來聽老師講,也更愿意去聽老師講,而不是像那時總是充滿著不樂意、想東想西的情況。
我很感謝集團這次給予我培訓普通話的機會。這次培訓也讓我明白,普通話能說和說得好是有很大的差距,不能因為學的是這個專業(yè),就總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會說普通話。說好普通話,基本功不能斷,偷懶是無法一直保持一個好的狀態(tài);不練習,當你自己在需要說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如人意,或者“味道”不對了,或者說得沒有以前好了。在我們的工作崗位,也要時時學習,要嚴格要求自己,已掌握的技能也要一直溫習,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在一個好的狀態(tài)。